长期吃 “隔夜菜”?这些健康风险要知道

很多人觉得 “浪费可惜”,会把剩下的饭菜放进冰箱,第二天加热后再吃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“隔夜菜”。偶尔吃一次可能没什么,但长期吃隔夜菜,会隐藏很多健康风险,甚至可能危害生命,这些问题一定要清楚。​
首先,会增加食物中毒的风险。饭菜做好后,尤其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,比如肉、蛋、豆制品,以及绿叶蔬菜,很容易滋生细菌。即使放进冰箱,冰箱也不是 “无菌箱”,低温只能减缓细菌繁殖速度,不能完全阻止细菌生长。比如剩菜在冰箱里放超过 24 小时,细菌数量会大幅增加,加热时如果温度不够、时间不足,不能完全杀死细菌,吃了后就可能引发食物中毒,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症状,严重时还会导致脱水、休克。​
其次,绿叶蔬菜隔夜后会产生亚硝酸盐。绿叶蔬菜本身含有硝酸盐,在细菌的作用下,硝酸盐会转化为亚硝酸盐。亚硝酸盐是一种有害物质,进入人体后会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,形成高铁血红蛋白,导致血液无法携带氧气,出现缺氧症状,比如头晕、乏力、嘴唇发紫。长期摄入亚硝酸盐,还可能在体内转化为致癌物亚硝胺,增加胃癌、食道癌等消化道癌症的风险。而且绿叶蔬菜储存时间越长,亚硝酸盐含量越高,即使加热,也不能去除亚硝酸盐。​
另外,隔夜菜的营养会大量流失。饭菜做好后,放置时间越长,维生素、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流失越多。比如维生素 C 在烹饪后会快速流失,隔夜后几乎所剩无几;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也会因为细菌分解而变质,失去原有的营养价值。长期吃隔夜菜,会导致营养摄入不足,影响身体正常代谢,甚至导致免疫力下降,容易生病。​
还有,反复加热会让饭菜口感变差,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。比如米饭反复加热,会变得干硬,难以消化,还可能产生一些对身体不利的物质;肉类反复加热,会导致蛋白质变性,口感发柴,营养也会流失更多。​
想减少吃隔夜菜的频率,最好的方法是 “按需做饭”,每次做的量刚好够吃,尽量不剩菜。如果实在有剩菜,要及时处理:剩菜做好后,在室温下放置别超过 2 小时(夏天别超过 1 小时),然后用干净的保鲜盒装好,密封后放进冰箱冷藏,这样能减少细菌污染和营养流失;绿叶蔬菜尽量当天吃完,别留到第二天;剩菜在冰箱里存放别超过 24 小时,最好在 12 小时内吃完。​
吃隔夜菜前,一定要彻底加热:肉类、豆制品要加热到中心温度达到 75℃以上,比如炖菜要煮沸 5-10 分钟,炒菜要翻炒均匀,确保每一部分都热透;米饭要加热到完全变软、冒热气。如果隔夜菜加热后出现异味、发黏、变色等情况,即使看起来没坏,也别吃了,以免发生食物中毒。